这个哀伤告别,处置过程有些曲折
来访者Y,60多岁的女性,最近浑身不适,动不动眼前浮现出母亲的影子——母亲5个月前去世。通过一波二折,最后还是用心理针灸疗法来做处置。
同事将这位来访者Y领到心理室后,我跟她面对面坐下来。看到门诊病历上有“5个月前母亲去世”的内容,经验告诉我,这应该又是一个需要做哀伤告别的。
接下来,对其情况又做了大概了解。
1、当时一个周末,他们全家回老家,跟母亲一起,还包饺子。当天晚上母亲说胸口疼,最初没在意,后来发现情况比较严重,就到了医院。
诊断出来是心梗,需要立刻手术。做完后,到周日时,一切都很好,还准备周一出院。
下午时,弟弟带着老父亲到医院,为他们拍了一张照片(成为其最近最不愿看到的照片)。
2、由于自己准备返程,那天下午并没有到医院。这成为自己最遗憾的事情。
3、周一早上,就接到医院的消息,说母亲不行了。
4、自此之后,自己眼前总是莫名浮现出母亲的形象。画面内容有最后那一次一起包饺子的画面,有殡仪馆的画面,也有她的遗照。
梦中会出现妈妈的形象——那是自己每次返程看过来的不舍的眼神。平时在家做事,或外出走走,都会不经意间就浮现出母亲相关画面。
5、自己觉得这样不行,控制者不去想,也将自己日常安排满满的。但越这样,越不行。最后连以前喜欢的跳舞都跳不了了。

此时已经判断出,毫无疑问,这又是一个哀伤问题,需要做告别。【闪回】
在问询其能否在大脑中浮现母亲画面时,做了肯定回答。最初觉得这次咨询应该很容易,因为来访者反馈,画面不用调就能出现在眼前。
6、处置1:
1)按照常规心理针灸技术流程,做放松后,让其锁定相关画面。竟然发觉迟迟没有动静。意识到放松不充分,随即做了进一步催眠放松。
2)经过经络催眠与乘坐电梯+时光隧道后,已经进入了深度催眠中。在这个状态,其所说的话,含混不清。借助这个状态,对其身体的负面信息进行了处理(排病气),之后,将其唤醒到半睡半醒的状态。
3)在这个状态中,再次调出画面时,依然很茫然。(此时已能正常对话沟通)
作进一步沟通时,反馈说,呈现与母亲相关的画面时,总有其他画面在干扰。自己在努力地配合,但达不到将画面锁定的目的。
7、接下来,针对切换的画面做具体化。自己感觉与母亲相关的画面很模糊,或者说排在后面,而老父亲与女儿的画面总是在眼前晃。到此,我确实怀疑自己最初的判断是否正确了。
对其老父亲、女儿的情况做一般了解后,我依然觉得,其母亲离世带来的遗憾、愧疚是最重要的。既然从大脑中调画面不容易,就需要考虑其他方法。
这时,问其手机中有没有母亲的照片,回答有。
8、打开手机后,在相册中看到的是其母亲在医院病床上坐着的照片,就是那天自己没到医院、弟弟给母亲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。直觉再次告诉我,就是它了!
9、处置2:
1)让其最后、再认真地看看这张照片,确认在大脑中能清晰浮现出来后,直接开始按照心理针灸的流程顺次进行处置了。
这次,连放松与评分都没让其做,只是让其闭着眼“看”那幅照片——刚才的催眠状态并没有解除。
2)一边敲击时,她一边压抑着哭。鼓励她可以放声哭出来后,声音很大——不过,事实上并没有1滴眼泪流出。对,是在干哭。
3)在快速眼动阶段,竟然很茫然地记不起熟悉的歌了,明明自己唱歌是很好的,竟然一句歌也记不起来了。
(到这里,我已经很肯定地感觉到,咨询效果将会很明显。)
4)当所有流程走完,让其重新调出那幅照片时,此时眼泪流出来了,并说:“我知道母亲走了,这次是真的走了……”
10、唤醒后,跟其讨论了这几个月身体有这么多不适的原因,以及为何会不断闪现母亲的画面。
对方瞪着眼睛,出现了跟上一位来访者一样的表情。
11、之后,回到诊室去接受常规治疗(针灸)了。
【效果】后来,主治医师说,这个来访者在针灸时反馈,(从心理室出来后)心里很安静,很踏实了,全身很放松。
静待她下次复诊时的反馈。

【感悟】:
1、深度催眠状态下,可能会影响心理针灸的某些操作(锁定画面、评估打分),不过可以借此为后续处理做更有意义的铺垫,之后将其带到浅催眠状态。
2、闪回现象是应激障碍的一个标准特征。
3、处置完后,分析躯体症状的心理意义,就是祝说缘由。这一举措,意义非凡——将会更有利于整体健康的恢复。
上一篇:失恋后入睡困难、噩梦不断,但先不对睡眠做工作http://www.lishoulong.net/97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