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守龙心理科学技术(青岛)有限公司
功能越多的心理测评系统,为何最终变成了“电子垃圾”——写在AI问诊功能上线之际
2025/8/28 16:36:24   

功能越多的心理测评系统,为何最终变成了“电子垃圾”——写在AI问诊功能上线之际

很久以前(大概5年前吧),心理测评系统李守龙曾说过,心理测评系统绝不是简单堆砌功能,而是洞悉心理咨询工作流程之后,将评估工作科学化、规范化的数字桥梁。它的每一个选项,都关乎来访者的精准洞察与咨询师的专业效率。

这是心理医生(含精神科医生)、心理师、学校心理老师、人力资源从业者贴身的专业工具。它就像一面透镜,折射出机构心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严谨程度,代表着一个单位心理服务的精度、效度,甚至温度。

怎么挑选、怎么部署、部署后怎么用测评系统,往往藏着心理工作实效的成败密码。用好心理测评系统,究竟要避开哪些坑呢?

一、只追“大而全”,忽视“专而精”,容易成“摆设”,容易误事

有不少同行吐槽:“选心理测评系统软件就像配眼镜,光看度数多不行,关键得看得清、看得舒服。”功能繁多的软件未必适合所有场景,就像综合医院用的“完全版”心理测评系统,放到中小学心理室可能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噩梦。翻过来,教育系能用的心理测评系统,放到医护环境,绝对是驴头不对马嘴,最后只能浪费资源、弃之不用。

那些盲目追求“量表海量、算法高深、模型超前、报告炫酷”的机构,往往没搞懂自己的核心诉求:我们最主要的筛查场景是什么?主试的操作习惯(逻辑流程)是怎样的?报告的简约和可解释性到底哪点更重要?

他们以为“功能多就是好,便宜的就是性价比高”,却忘了软件是给临床医生、一线老师、心理师天天实时用的,而不是买来炫耀技术实力的。等新系统上线后才发现,老师组织一次普测,要费尽心思琢磨、熟悉好久,比以前多花1倍、2倍的时间,咨询师想快速进入测试,查看某个关键指标得在10多个菜单里翻找,却依然不能进行测试、生成的报告几十页却如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,再强大的功能也成了“累赘”。即便是一线医生与老师心里一直骂娘,却敢怒不敢言——拍板买测评系统的决策者,多数奔着“大而全”、追求面子、政绩而去的(当然也有只图便宜的,如菜市场买菜一样,连300-500元都舍不得出,而选择“性价比高”的)。

真正靠谱的心理测评系统,是要能把“专业化”的考量藏在“人性化”的操作里,让使用者觉得“顺手”,让来访者体验到“流畅”,让整个流程感觉“安全可靠”。这就需要系统具有高度的场景化适配能力,而软件本身需要持续磨合、做个性化调整,且要不断升级。

买心理测评系统的人,是买软件的功能吗?不是,他们买的是便捷与好用,买的是最短流程拿到测试结果。不是吗?

二、光盯“技术参数”,漏了“临床逻辑”,注定走不远

圈内常有这样的教训:“测评系统的魂在临床,技术只是工具。”

有些机构上线新系统,决策者从头到尾盯着的是:是不是云原生?支不支持千人同时并发?报告图表够不够绚丽好看?却忘了请资深的一线咨询师、心理老师坐下来认真试用一下:预警设置是否符合不同年龄段、人群的特点?危机筛查到底是垃圾还是噱头?常模数据是否能够自己就可以根据临床来调整?结果报告能否在线即时修改后即可一键打印?

3年前,陕西某中学花大价钱引入了一套“技术顶尖”的心理测评系统,结果心理老师集体抵制而不得不更换为李守龙心理测评系统——因为系统强制要求的施测流程,和他们基于信任关系建立的逻辑模式完全冲突。采购者可能对服务器响应时间了如指掌,却对“老师愿不愿用、用起来顺不顺手”漠不关心。这种“重技术轻临床”的做法,就像造车只追求发动机马力,不管驾驶体验和安全性一样。

真正能落地的测评系统,一定是一线使用者用出来的,使用过程中将临床意见反馈给开发者,开发者以此为升级完善的动力,最后又落实到临床。可悲的是,多数心理测评系统开发出来后,多年不升级,为何如此?

技术是为临床服务的,而不是让临床工作去迁就技术。

三、不管“落地服务”,只盼“开箱即用”,早晚会搁浅

李守龙心理测评一直强调,软件部署过去只是服务的开始,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。有经验的项目实施人员常说:“系统上线只是握手,培训和运维才是长久的拥抱。”

有些机构领导觉得“软件安装好了就能立刻产生价值”,既不组织深入的培训学习,也不要求供应商提供持续的专业服务支持。等遇到实际问题,比如某个量表解释需要调整、新学期学生数据需要批量导入、需要与上级平台做数据对接时,发现系统僵化、无法响应、微调停滞,只能眼睁睁看着宝贵的测评数据变成死数据,无法有效指导实际工作。

某心理服务机构采购心理测评系统后,无人深入研究,接到临时任务后,一知半解的老师匆忙设置了筛查参数——但因为没有吃透量表设置功能,导致参数不对,最后整个年级的焦虑筛查数据失真。这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,更可能错过了对关键学生的早期发现。他们总以为“测评系统像手机APP,下载了就会用”,却忘了专业工具是“需要养的”,真的是需要养的。心理学理论在演进,常模需要更新,工作流程在优化,就要求系统和它的服务必须跟着“成长”。连基础的培训支持和数据维护都得不到保障,再先进的系统也会变成“电子垃圾”。

四、一点感悟

15年行业经验让我们深刻认同这句话:“买系统不难,用好系统不易,让其持续创造价值更是难上加难。”

选择什么样的心理测评系统,是一种管理理念,是一种专业态度,更是一场需要持续投入的旅程。无论预算多少、规模大小,系统必须“懂临床、顺流程、有人服(务)”,这是对专业工作者时间的尊重,更是对来访者福祉的负责。

心理测评系统是心理工作的“专业仪表盘”,找对方向、避开深坑,才能让它真正为业务赋能。管理好它的全生命周期,才能让数字化工具真正落地生效,而不是制造一堆无用的“数据废物”。

=======

写在AI问诊功能上线之际。李守龙心理测评系统一直在做减法,但基于现实需要,不得已才上线AI功能。因为这是个趋势……

=========

1、李守龙心理测试系统软件及云系统,均从底层源代码架构,很难找出第二家。

2、心理测评软件量表可无代码任意添加,普通人都能操作,没有竞品可以做到。

3、开通数据接口,可对接问卷星等平台,支持其他测评软件出报告,别无二家。

【李守龙博文日记总第2337篇,心理测评2025-119】

上一篇:李守龙心理测评系统上线AI心理问诊功能http://www.lishoulong.net/950.html


微信